我們經歷了公司多次重大的生產轉移計劃,從宜蘭移轉到山東,當時的山東廠外基礎建設不完善,通訊以及金融交易都在初始階段,我們在當地除了廠區的設備建設外,也花了非常多心力建立基礎建設,讓廠區員工能夠受到照顧外也積極地與當地的文化碰撞與融合,是個非常艱困的過程,不過前期投入所建立的基礎讓山東廠快速進步都是可以看到的成果,同時也給之後在天津廠的建立提供很好的榜樣。
在山東、天津廠建立的早期,資訊不像現代有網路、手機這麼方便的方式取得。無論是技術的知識或是幫助員工學習的教材都是靠書籍,在這種情況下,所以我們在來往兩地時,經常當「飛行挑夫」去克服當時資訊取得不易的情況。
當時公司創立時,台灣的投資環境是很艱苦的,而且老闆白手起家,規模不大資源也不多,在初期沒有投資資金和借款的狀態下,台半就因地利方便選擇老闆的故鄉宜蘭設廠。
無論經歷怎麼樣的改變,最重要都是回歸在「人」身上,老闆堅持以小窺大,關於員工以及客戶,再小的事情都要兼顧到,例如照顧員工生活讓員工能安心的在台半工作。面對客戶,不論產業或規模,一律同等看待提供服務,沒有差別。對內對外,台半在「人」的培養和溝通上建立穩健的平台,面對生產上的改變,即使自動化設備已趨近成熟,但在設備的監控,還是要有「人」去評估、調整軟硬體的建置。
因為台半擁有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、溝通、培養的經驗,所以能夠從容面對環境的改變,因此我們常說只要「人」穩了,製造、產品甚麼都穩了。
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得不斷進步,所以精進自己這塊我們是不落人後,在早期也是看了非常多書籍去找到工廠最適合的管理以及生產方法,將這些知識轉化成簡單的語言,傳達給工廠夥伴們,讓工廠整體運作能夠流暢以及一致。
一開始引進自動化設備的概念很簡單,就是人手不足,後來才發現自動化不只是設備的自動化,還要結合軟體才能達成真正的自動化,包含生產的自動化、檢測的自動化以及系統的自動化,在同樣營業額下,引進自動化生產之後所需人數從1,500位減少到500位,此外除了自動製程以及數據生成,機器還能做基本的分析以及判斷,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智慧化生產。
AI的趨勢絕對是勢不可擋,為了迎接這個浪潮,我們也在廠端成立自動化部門,期待未來達到AI智慧化生產,除了生產與檢測,整個系統都要自動化,自行開發模組適應自家工廠需求,一個自動化工程師可以取代三位作業員,讓機器產生的數據分析結果越來越聰明,最終不會由人為去判斷正確性,而是AI提供建議,而人只要決定同意與否即可。
誠信以及彈性,是台半非常好的優勢,無論需求規模,只要是台半的客戶我們都竭盡所能提供服務,客戶有特殊需求需要客製化,我們都能彈性調整協助,提供因客制宜的最高服務。在廠端,應變能力是基本且最需要具備的DNA,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,工廠的生產需要配合客戶需求開發,這點我認為台半在面對變化時具備快速應變的能力。
台半四個工廠各扮演不同的角色,成立和更新上的時間也有所不同,但在生產上良率和品質都追求一致的標準,在期望共同進步的目標上,加強廠區間的資訊流通,使智慧自動化生產更全面,聰明運用台半累積的數據和經驗,創造生產上絕佳的競爭力。
Helen資深副總: 我很愛看書,我的書櫃裡金庸都是全套的,不同心情、情境下看的書也會不同,但是現在我的書種類最多的是食譜,我是美食愛好者,喜歡帶人們去我喜愛的餐廳吃飯,大家開心,我也就很開心。
Keller副總: 我也喜歡看書,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書籍我更是著迷,但現在除了文學以外的書,其他類型書都會涉略,例如管理、趨勢等類型,閱讀對於處事生活還是有很大的影響。